清明節是台灣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,源自中國古代,融合了掃墓祭祖與春季踏青的文化內涵。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,與「寒食節」有關。據傳,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,忠臣介之推割股救主,卻未得封賞,隱居山林。文公焚山求他現身,卻意外將其燒死,後人為悼念介之推,在清明前一天「寒食節」禁火冷食。隨著時代變遷,寒食節與清明節逐漸融合,成為今日的祭祖節日。
在台灣,清明節的核心儀式是掃墓,家族成員會攜帶供品、鮮花、紙錢等前往祖先墳墓祭拜。掃墓時,會先清理雜草與墓碑,象徵敬祖與懷念。接著擺放供品,如三牲(雞、豬、魚)、水果、糕點,焚燒香燭,向祖先稟報近況,祈求庇佑。許多人還會燒紙錢,象徵提供祖先冥間使用的財物。此外,有些家庭也會在家中祭祖,擺設供桌,供奉牌位或祖先相片。
除了掃墓祭祖,清明節也是踏青的時節。古人認為,萬物復甦的春季適合郊遊,象徵生命延續與對未來的期許。現代台灣人趁著清明連假出遊、賞花、踏青,或從事家庭聚會,使清明節不僅是慎終追遠的時刻,也成為親友團聚的機會。
整體而言,台灣清明節結合了慎終追遠的孝道文化與自然和諧的生活哲學,既是一個紀念祖先的莊重日子,也帶有春日生機盎然的氣息。
20140405-20250307收支明細
103~110年清明祭祖會議紀錄 & 收支明細
103~110年清明祭祖會議紀錄 & 收支明細
留言
張貼留言